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66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唐利华  鲍大鹏  万佳宁  李燕  王莹  谭琦 《菌物学报》2016,35(9):1106-1116
转录因子在真菌环境响应及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利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研究光诱导香菇菌丝转色过程中的转录因子表达变化。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转色的菌丝(313C)与黑暗条件下未转色的菌丝(313W)相比,香菇菌丝中共有68个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发生变化(48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20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转色的菌丝(313C)与初始未转色的菌丝(118)相比,香菇菌丝中有80个转录因子基因表达发生变化(49个转录因子上调表达,31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这些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包括WD40、MADS-box、MYB和GATA等家族。另外,样品的两两比较中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既存在部分重叠,也表现特异性。其中,313C/313W中有14个特异性差异表达转录因子,313C/118中有26个特异差异表达的转录因子。重叠的转录因子有64个,其中有39个表达水平上调,15个表达水平下调。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几个转录因子进行了表达检测,其中部分转录因子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分析基本相同。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香菇转色的转录调控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52.
bcl-2和bax及NF-kB在白藜芦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途径。方法白藜芦醇体外处理HepG2肝癌细胞24h后,以免疫组化检测凋亡调控基因bc1-2和bax及NF-kB的表达。结果白藜芦醇处理组HepG2细胞bc1-2的阳性积分和NF-kB的阳性细胞密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bax阳性积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下调HepG2细胞bc1-2基因的表达,上调bax的表达,同时抑制NF-kB的活化,这可能是其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53.
套式RT-PCR检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ATCC VR-2332株及LV株保守区段设计了3条引物,以此建立了检测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的套式RT-PCR方法。利用其分别对ATCC VR-2332株、LV株及B13株进行套式RT-PCR,结果从3个不同地区分离的毒株中均能特异性的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大小分别约为430bp(预期片段为430bp)、410bp(预期片段为413bp)及410bp(预期片段为413bP),而3个非PRRSV的病毒(猪瘟病毒、细小病毒及伪狂犬病毒)均未扩增出相应的片段。其敏感性可达到10-2TCI  相似文献   
254.
通过解剖镜观察、石蜡切片和薄切片等方法,对芝麻菜的花蜜腺的位置、形态、结构、发育过程及泌蜜前后组织化学变化进行了研究。芝麻菜花蜜腺4枚,分成两对,其中一对侧蜜腺较大,棱柱状,分别着生在外轮2个短雄蕊基部内侧的花托上,结构上由表皮、产蜜组织和维管组织构成;另一对中蜜腺较小,近棒状,分别着生在内轮4个长雄蕊外侧的花托上,结构上仅由表皮和产蜜组织构成。二者表皮细胞外都具角质层,且蜜腺产蜜组织细胞中只含少量的多糖物质。两类蜜腺的蜜汁均由变态气孔泌出体外。无论侧蜜腺还是中蜜腺,蜜腺原基皆是在雌、雄蕊已分化后,由花托相应位置表皮下的1~2层细胞分裂形成的。在蜜腺发育中,产蜜组织细胞在泌蜜前后不具明显的液泡变化。  相似文献   
255.
从大连海域20~30 m深处生长的海绵中分离到一株有很高抗菌活性的链霉菌D164。根据培养和显微形态、生理生化数据、16S rRNA基因序列数据分析,菌株D164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对菌株D164发酵产物进行抗农业病原菌、杀虫和除草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菌株D164发酵产物具有很高的抗农业病原菌活性,同时又具有很高的杀虫和除草活性,其活性化合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56.
秦琴  张陕宁  李明  魏辅文 《兽类学报》2006,26(4):387-391
本文采用巢式PCR/ RT-PCR 方法,对我国10 个动物园中无临床症状的圈养小熊猫的71 个肛拭子和61 个唾液拭子样品,进行犬瘟热病毒(CDV)、犬细小病毒(CPV)、犬冠状病毒(CCV)、犬腺病毒(CAV)和犬疱疹病毒(CHV)的检测,以评估我国圈养小熊猫是否面临这几种病毒的威胁。对阳性PCR 结果进行测序分析,并与GenBank 上的序列进行比较。结果,在肛拭子样品中检测到3 个CPV 和6 个CCV 阳性结果,经测序后,与GenBank 上序列的同源性分别达99% 和100% 。而在唾液拭子样品中没有检测到任何阳性结果,且CDV、CAV和CCV 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从阳性CPV 的肛拭子样品中分离到一株细小病毒毒株,表明圈养小熊猫已受到细小病毒和犬冠状病毒的感染,今后应加强这两种病毒的预防工作。本文所采用的PCR 方法检测病毒性疾病,能检测到微量的病毒模板,可对小熊猫病毒性感染进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57.
从《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就指出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关键因素之一,从脾的角度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很好。但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具体发病机制缺乏现代医学证据。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脾虚引起的诸多肠道疾病,尤其是与小肠相关的疾病,可直接导致肠道微生态失衡,而肠道微生态改变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基于“脾与小肠相通”理论,阐述脾与肠道微生态和骨质疏松症的相关性,从微生态学角度探讨中医学关于脾虚导致骨质疏松症的相关论述,为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58.
目的:通过调查近年来我国肠道病毒EV-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流行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建立一种能够获得我国肠道病毒序列的通用扩增方法,为今后的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致病机理研究等打下基础。方法:收集我国近5年各地报道的肠道病毒流行株全基因组序列作为参考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在保守区设计通用引物,利用3'RACE、长距离PCR扩增及简并引物扩增肠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采用IonTorrentPGM二代测序仪对扩增产物进行深度测序,以对扩增方法进行验证和评价。结果:通过比对肠道病毒流行株序列设计了通用扩增引物,经二代测序实验获得了肠道病毒全基因组序列;以系列比例模拟混合病毒感染,该扩增方法能够同时获得2株肠道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能够完整地揭示肠道病毒重组情况。结论:建立了针对我国近年来肠道病毒流行株的通用全基因组扩增方法,在病毒培养液中肠道病毒的提取与扩增中显示了较高的灵敏度,能够反映混合病毒感染、重组病毒的情况。  相似文献   
259.
转录因子PU.1和KLF7在脂肪形成、造血分化、肿瘤发生和机体免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两者在功能上是否具有相关性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研究PU.l和KLF7在小鼠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及相关性.利用RT-qPCR检测PU.1和KLF7在小鼠胃、肝脏、空肠、肺、腿肌、心脏、脂肪、胸肌、脾脏、肾脏和脑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表达相关性.结果显示,KLF7在肺、胃和脂肪中的表达量较高,PU.1在肺、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两个基因的表达呈极显著正相关(r=0.857,P=0.001).生物信息学预测显示,在KLF7的5'侧翼区共存在5个PU.1的结合位点,PU.1可能正调控KLF7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为深入研究PU.1和KLF7的功能及相互作用机制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60.
徐海冬  宁博林  牟芳  李辉  王宁 《遗传》2021,(1):4-15
真核生物基因的前体mRNA(pre-mRNA)及一些lncRNA在成熟过程中其3'端会发生剪切和多聚腺苷酸化反应(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C/P),C/P的发生需要多聚腺苷酸化信号(polyadenylation signal, PAS)的存在。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alternative cleavage and polyadenylation, APA)是指具有多个PAS的基因,在其mRNA3'端成熟过程中,由于选择不同的PAS,导致产生出多个3'UTR长度和序列组成不同的转录异构体。3'UTR长度和序列的不同会影响mRNA的稳定性、翻译效率、运输和细胞定位等,因此APA是真核生物的一个重要转录后调控方式。近年来,对大量动物、植物及酵母的基因组测序分析发现,APA在真核生物广泛存在,针对APA的生物学效应和调控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目前已鉴定出许多APA调控的顺式调控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本文重点介绍了APA生物学效应和调控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未来APA调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